1395-01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華人圈刮起了一股名著翻案風,舉凡《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演義》等都曾經被人批判,其中又以《三國演義》最為激烈,因為一來它是歷史章回小說,清章學誠《丙辰劄記》又病其「七實三虛,惑亂觀者。」所以內容確實與史實有所出入,可以用史料來證明;二來它被譽為「四大名著」之一,可說是家喻戶曉,影響力無遠弗屆,所以翻案後能獲得廣大迴響,而不會淪為孤芳自賞!只是這麼多的翻案文,難免良莠不齊,甚至是為了翻案而翻案。

1395-02   

話說近年來的翻案之風,周瑜應該是最常被提起的人物之一,因為他是三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也被著力塑造,但卻是一個反面陪襯諸葛亮的角色,於是惹得無數後人替他叫屈。

 

不過關於反襯諸葛亮這點,其實換個角度想,也讓大眾對周瑜產生更深刻的印象,而且魯迅於《中國小說史略》中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可謂《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神人,那麼略遜一籌的周瑜,豈不是跟《聖鬥士星矢》中的沙加一樣,是「最接近神的男人」嗎?不也抬高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當然,讓周瑜反襯諸葛亮的安排,你可以嗤之以鼻,但反正周瑜形象時,也得把羅貫中塑造其為「最接近神的男人」所貼的金箔給剥掉,那才合乎公平嘛!

1395-03     

周瑜在《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初登場,原本是為了省親,剛好到歷陽與孫策相遇,於是仗義相助,並推薦「江東二張」張昭和張紘二人給孫策。可是實際上推薦「江東二張」一事乃子虛烏有,周瑜助孫策也並非只是一個「義」字,因為根據〈周瑜傳〉以及張勃《吳錄》的記載,孫策南下至歷陽時急書周瑜,周瑜收信後馬上率領五百人,並攜帶船糧器杖相助,但當時沒有一官半職的周瑜哪裡有什麼五百人以及船糧器杖,這全都是周瑜的叔父、丹陽太守周尚所提供的,可見背後觸及權貴家族的利益,多方下注攤薄風險。當然,孫策也不是傻子,所以從頭到尾都不提周尚,反而有意讓周瑜獨攬全功,鞏固彼此之間的關係。而深受感動的周瑜,在孫策「威震江東,形勢轉盛」之後,「觀術終無所成」,便義無反顧地投奔孫策。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七引用張勃《吳錄》曰:「長沙桓王在曆陽,遣書呼周瑜。瑜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王大喜,執瑜手曰:『卿至,諧矣。』」

 

周壽昌曰:「時為丹陽太守者,瑜之從父周尚耳。瑜往省之,何以便能將兵迎策?及策戰勝拓地,複謂瑜曰『卿還鎮丹陽』,決不及尚一語。逮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瑜與尚俱還壽春。及瑜求為居巢長,還吳為策迎去,而尚之生卒始末遂不見於傳中矣。又按《江表傳》策令瑜有云『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其時太守為周尚,則眾與糧皆尚主之,瑜為從子,不過稟命而行。策稱瑜之功,而無一言及尚,豈瑜全掠其美,以為恩耶?」

1395-04   

而在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中,《三國演義》更是讓周瑜大出風頭,先是領軍襲取曲阿,給予劉繇聯軍致命一擊,使其敗走;接著與孫策商議「活捉太史慈之計」,成功收服一員虎將;在孫策跟王朗互相鏖戰時,又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後來攻,逼得王朗與嚴白虎、周昕只能閉門堅守;最後更獻「奇兵」之計,殺得嚴白虎潰敗,王朗棄城而逃。可是按照〈周瑜傳〉的記載,孫策在擊敗劉繇聯軍之後,便叫周瑜先回家,所以周瑜根本沒有參戰王朗。至於領軍襲取曲阿、「活捉太史慈之計」更是史料無載,〈周瑜傳〉只寫著「從攻」兩字。而「破劉繇」真正的首功,其實還是一位巾幗鬚眉,此人乃是孫堅之妹、徐琨之母,在孫策等人為渡江犯愁時,跟徐琨說應該砍伐蘆葦編為筏,輔助船隊渡兵,徐琨便將這個建議轉達到孫策耳裡,孫策軍才得以「渡江攻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穀、戰具」。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三國志‧吳書‧徐夫人傳》:「堅薨,隨孫策討樊能、于糜等於橫江,擊張英於當利口。而船少,欲駐軍更求。琨母時在軍中,謂琨曰:『恐州家多發水軍來逆人,則不利矣,如何可駐邪?宜伐蘆葦以為泭,佐船渡軍。』琨具啟策,策即行之。眾悉俱濟,遂破英,擊走笮融、劉繇,事業克定。」

1395-05   

然而遺憾的是,開創江東基業的「小霸王」孫策英年早逝,接班的孫權面臨內憂外患,必須仰賴顧命大臣穩定政權。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裡面,孫策留下了遺言「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房事不決,可問大喬」,周瑜和張昭並列顧命大臣。可是從〈孫策傳〉、〈張昭傳〉、《吳曆》的記載,顧命大臣僅以張昭一人為首,尤其《吳曆》還寫著「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句話。至於周瑜,他在孫策生前都被留鎮巴丘,直到孫策死後才「將兵赴喪」,然後順勢留吳,並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頗耐人尋味的,讓人不禁聯想到「爭權」!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策臨亡,以弟權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

 

《吳曆》:「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1395-06   

隨著江東上下同心協力,孫權政權也日漸穩定,於是數度興兵討伐世仇黃祖。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讎」中,孫權於建安十三年「命周瑜為大都督,總水陸軍兵」,但按照〈吳主傳〉、〈周瑜傳〉的記載,孫權乃是御駕親征,周瑜僅為「前部大督」,且沒有太過卓越的表現被書寫紀錄下來,這場戰役真正活躍的是呂蒙、甘寧、淩統、董襲等人,好在《三國演義》並沒有遺忘他們。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十三年春,權復征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淩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當然,周瑜一生最大的功業還是在「赤壁之戰」,《三國演義》更是有十分精采的著墨,但在用周瑜反襯諸葛亮之餘,卻也使得劉備陣營變成打醬油的,甚至是撿尾刀的,關於相關內容,可見敝人拙文【歷史亂談】話赤壁【歷史亂談】「劉備收荊南四郡」與「借荊州」【歷史亂談】「關羽絕北道」【歷史亂談】我個人觀點的「南郡之戰」始末,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不過在這過程中,《三國演義》還安排了一段虛構故事,那就是「群英會」,只見周瑜巧施反間計,借曹操的刀殺人,除去蔡瑁、張允兩位心腹大患,突出周瑜智慧超群的風采。雖然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暗寫諸葛亮道高一尺。

1395-07   

平心而論,《三國演義》確實有貶抑了周瑜,尤其是胸襟氣度這方面,像是「群英會」周瑜成功地把假戲做真,便沾沾自喜,還派魯肅前去試探諸葛亮,結果知道諸葛亮早已識破一切後就瞬間爆氣,難免給人「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徒做跳梁小丑的感覺。不過再深入思考,周瑜在《三國演義》中不能容物的表現,都是在認定這個人對東吳有威脅之後,要不然周瑜還一度想讓諸葛瑾招諸葛亮同事東吳呢!

 

雖然〈周瑜傳〉形容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但要知道人是很複雜的生物,就像〈孫策傳〉稱孫策「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可是另一方面孫策亦有「誅其名豪,威行鄰國」的事跡。同樣的,歷史上周瑜對於可能造成的威脅,也毫不手軟,像曾建議孫權軟禁還是盟友的劉備。或許有人會以劉備狼子野心來替周瑜辯駁,但〈呂蒙傳〉又有一段記載,益州將襲肅率領軍隊投奔孫權,周瑜卻上表孫權奪其兵權,然後轉交給呂蒙管轄,結果受益的呂蒙反而認為這是「不義之舉」,大力反對,這又該怎麼說呢?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益州將襲肅舉軍來附,瑜表以肅兵益蒙,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於義宜益不宜奪也。」

1395-08  

 

arrow
arrow

    第六天喵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