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01  

《蝙蝠俠:開戰時刻 Batman Begins》,由《針鋒相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克里斯汀貝爾米高肯恩連恩尼遜摩根費里曼蓋瑞歐德曼渡邊謙凱蒂荷姆斯湯姆威爾金森席尼墨菲魯格豪爾等主演;2005年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

 

出身豪門的布魯斯韋恩(克里斯汀貝爾飾),童年時親眼目睹父母在高譚市街頭被歹徒槍殺,成為孤兒的他只好由管家阿福(米高肯恩飾)撫養成人。十四年後,殺害布魯斯父母的歹徒因指證黑幫老大法康尼(卡麥因法康尼飾)而獲得假釋,心有不甘的布魯斯前去復仇,卻沒想到竟然被法康尼派來的刺客捷足先登,而且他的青梅竹馬瑞秋(凱蒂荷姆斯飾)對他打算動用私刑的想法感到非常失望,心頭亂糟糟的布魯斯於是選擇自我放逐。

 

因緣際會下,布魯斯遇到了武藝高強的杜卡(連恩尼遜飾),在他的引薦下加入了「忍者大師」(渡邊謙飾)一手成立的「影武聯盟」,但原來「影武聯盟」想要派遣他參與毀滅高譚市的任務,因此他拒絕任務並燒毀了「影武聯盟」基地。接著他回到高譚市,以「蝙蝠俠」的化身,對抗窮凶極惡的犯罪分子,捍衛高譚市的和平。

1814-02     

身為「DC三巨頭」之一的「蝙蝠俠」,自1939年誕生以來,人氣就一直居高不下,和「超人」可說是人盡皆知的英雄代名詞,尤其是在「漫威電影宇宙」未開啟之前。而早在1943年「蝙蝠俠」就曾經登上大銀幕,但對我這輩的人來說,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提姆波頓喬伊舒麥雪先後執導的「蝙蝠俠四部曲」。當然,眾所皆知,《蝙蝠俠4:急凍人》把整塊招牌給砸爛了,也讓華納兄弟放棄了這個系列,甚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敢再拍超級英雄電影,一直到20世紀福斯推出的「X戰警三部曲」以及陶比麥奎爾主演的「蜘蛛人三部曲」大獲成功,才又跟風製作了《貓女》和《蝙蝠俠:開戰時刻》來一別苗頭,雖然前者最後是慘敗收場。

1814-03     

據說早在「漫威電影宇宙」未開啟之前,華納就想過把「正義聯盟」搬上大銀幕,有一說是打算讓《蝙蝠俠:開戰時刻》和《超人再起》共同架構,但因為《超人再起》慘遭滑鐵盧,於是作罷,華納就讓克里斯多福諾蘭心無旁騖地完成「黑暗騎士三部曲」,所以《黑暗騎士》又比《蝙蝠俠:開戰時刻》更加的黑暗寫實。後來華納又想另闢新路,從2007年開始籌備新計畫,並邀請成功打造「衝鋒飛車隊」系列的澳洲導演喬治米勒來執導,就連演員都找好了,原本預定在2009年推出,但沒多久竟遭遇了好萊塢的編劇大罷工,華納也打消了這個念頭,結果就這樣讓Marvel早一步搶得先機,導致「DC擴展宇宙」現在只能跟在「漫威電影宇宙」屁股後面緊緊急追。

1814-04     

不過我之前就有說過,我幾乎沒有涉獵過美漫,所以過去對於「蝙蝠俠」的認識,就是小時候老三台曾重播過1966年在美國放映的《蝙蝠俠》影集和「蝙蝠俠四部曲」,但除了他將內褲套在頭上的造型外,我根本不清楚他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當然,《蝙蝠俠》影集那種誇張滑稽的風格就別提了,跟原著相距甚遠。至於「蝙蝠俠四部曲」裡的「蝙蝠俠」一直給我感覺很模糊的最大原因,那就是「蝙蝠俠」太像個配角了,幾乎每一部電影請來的反派,不管是演技或名氣都在扮演「蝙蝠俠」的男主角之上,像《蝙蝠俠》裡的「小丑」傑克尼克遜、《永遠的蝙蝠俠》裡的「謎天大聖」金凱瑞和「雙面人」湯米李瓊斯、《蝙蝠俠4:急凍人》裡的「急凍人」阿諾史瓦辛格和「毒藤女」鄔瑪舒曼,無比鮮明的形象,搶盡「蝙蝠俠」的鋒頭。即使《蝙蝠俠大顯神威》沒有超級大咖,但蜜雪兒菲佛扮演的「貓女」如此嬌俏迷人,誰還管「蝙蝠俠」去死啊!

1814-05     

相形之下,《蝙蝠俠:開戰時刻》裡的「蝙蝠俠」存在感十足,雖然跟「蝙蝠俠四部曲」裡的麥可基頓方基默喬治克隆尼差不多,克里斯汀貝爾扮演「蝙蝠俠」時並不算特別紅,但演技卻是相當出類拔萃,已經獲得相當多電影獎項的肯定。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花大半時間在描述布魯斯韋恩化身為「蝙蝠俠」的心路歷程,而且這部電影的最大敵人,並不是「稻草人」或「忍者大師」,而是「蝙蝠俠」自己,他要戰勝自己的心魔,孤獨、恐懼、仇恨、欲望等,這也使得角色變得十分深刻和立體,令人回味無窮。

1814-06     

《蝙蝠俠:開戰時刻》的故事核心便是「恐懼」,人的內心一旦有了恐懼,就彷彿心裡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不停地吞噬著我們的一切,讓我們逐漸失去了天賦的信任和敞開,最終甚至全然失去自我。當然,要克服恐懼的不二法門,那就是面對恐懼,了解恐懼,然後超越恐懼,因為壓抑和逃避恐懼的做法,是不會讓恐懼消失的,反而會造成永遠的陰影,所以布魯斯韋恩最後穿上了蝙蝠裝,勇敢的跨出阻礙,找尋真理,為自己出征!

1814-07     

不過可能是《蝙蝠俠4:急凍人》太失敗了,所以為了扭轉觀眾對「蝙蝠俠」的負面印象,克里斯多福諾蘭在《蝙蝠俠:開戰時刻》裡慢慢的轉變與嘗試,找尋屬於自己的全新風格。雖然最後實驗成功,但相對而言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像是反派塑造過於平面,動作場面看起來生澀而又彆扭,光影的明暗及色調處理得並不是很好,尤其「蝙蝠俠」都是在夜晚出擊,導致畫面常一片昏暗,讓人一時間看不出所以然來。

1814-08     

漫畫翻拍成真人版時,常會遇到選角爭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粉絲對於二次元形象太過執著,所以無法接受用三次元真人來代替,尤其這種情況最常在日漫改編電影發生,因為日漫人設畫風比較細膩美型,大多跟現實脫節。不過美漫雖然沒有那麼多逢三次元必反的粉絲,但對於主要角色仍是有一定的堅持,所以「蝙蝠俠」從麥可基頓開始,到最新一代的班艾佛列克,每次官方一公布演出人選,就會有排山倒海的各種批評聲浪。當然,有些人最後用精湛演技證明一切,也有所用非人,淪為笑柄的悲慘下場。

1814-09     

想當年,《蝙蝠俠:開戰時刻》還未上映前,克里斯汀貝爾也難逃部分漫畫粉絲的批評洗禮,但他以典型英倫紳士的氣質、天生透著憂鬱的眼神及獨特的低沉嗓音,完美詮釋出隱藏在蝙蝠裝下,那份既複雜又糾結的情緒,成功扭轉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刻板偏見,也讓他扮演的「蝙蝠俠」,成為影迷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1814-10     

不管是原著還是真人版電影,在「蝙蝠俠」的故事裡,各具特色的反派角色,一直是很大的賣點,甚至有時還把「蝙蝠俠」的鋒頭蓋過。雖然《蝙蝠俠:開戰時刻》裡的「稻草人」和「忍者大師」背景交代得太少,並沒有特別亮眼,但好在重要心理特徵有表現出來,像是「稻草人」享受著讓人感到恐懼的扭曲心理、「忍者大師」以暴制暴的殘酷。

1814-11     

小時候對超級英雄的印象就是無所不能,而且意志堅定、目標明確,但後來逐漸發現,他們有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偶爾也會徬徨無助,只是硬逼自己戴上面具,默默承擔所有的一切,充滿著諸多無奈。

1814-12

1814-13

1814-14

1814-15

1814-16

 

arrow
arrow

    第六天喵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