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01   

我個人認為,研究社會科學的觀點是會不斷地改變。如果始終不變,那只是證明自己沒有接受新的訊息,因為就像愛因斯坦說的:「畫一個圈,圈內是我所學到的知識,而那空白的部分還是我必須去學習的。」畢竟我們所能掌握的永遠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而這篇文章,主要是修正敝人之前拙文【歷史亂談】「關羽絕北道」的一些觀點,有些是在網路上跟人討論啟發的,有些則是自己再翻閱相關文獻獲得的,現在把它彙整起來,提供給自己未來使用,以及其他對三國歷史有興趣的人做個參考。

331-02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戰敗後,先退回南郡,劉備和周瑜、程普等在此時趁勝追擊,於是曹操留下曹仁、徐晃鎮守江陵,樂進鎮守襄陽,自己率軍返回北方。而根據《零陵先賢傳》所云,曹操在北還之前,早已經做好準備,將陸續調派援軍支援。而「南郡之戰」曹軍先後記載參與的將領,雖然有曹仁、樂進、徐晃、文聘、李通和滿寵等六人,不過這裡的六軍應該是個虛數,按照《周禮夏官司馬》篇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我想大家應該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曹操要講六軍了,因為只有天子可以統馭六軍曹操的不臣之心,可謂是昭然若揭啊!

 

《零陵先賢傳》曰:“曹公敗於烏林,還北時,欲遣桓階,階辭不如巴。巴謂曹公曰:「劉備據荊州,不可也。」公曰:「備如相圖,孤以六軍繼之也。」”

 

雖說「劉備收荊南四郡」「南郡之戰」的先後時間點,史書並未明載,不過敝人最近的看法是,孫劉聯軍一開始就決定好,由孫吳取南郡,劉備收荊南四郡,所以周瑜、程普與曹仁各隔長江相峙時,才會不見劉備之名,因為當時他已經下荊南了。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逕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而隨著攻守異位,原本是孫劉聯軍抵抗曹操大軍的長江天險,現在反而成了曹仁防守江陵的一道屏障,周瑜、程普等要從長江南岸越過去,勢必就得掌握長江這段的「制江權」,要不然輕易越過去,其他曹軍只要從長江上游的任一點順勢而下,周瑜、程普等就會陷入前後路被包抄的窘境,所以一開始周瑜、程普等是「各隔大江。兵未交鋒」。

 

這時候甘寧獻計,先取得江陵上游的軍事重鎮夷陵,來打通江路,並更進一步孤立江陵城。然而,甘寧雖然以輕兵徑進取得夷陵,卻反被曹仁率眾包圍,命在旦夕。好在有呂蒙獻計,救了甘寧等,並挫敗了曹仁。而在解圍後,周瑜也「渡屯北岸」,因為就像清代史學家何焯曰:「既取夷陵,則江路通利,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時手下有數百兵,並所新得,僅滿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圍寧。寧受攻累日,敵設高樓,雨射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遣使報瑜,瑜用呂蒙計,帥諸將解圍。”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圍曹仁於南郡。益州將襲肅舉軍來附,瑜表以肅兵益蒙,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於義宜益不宜奪也。權善其言,還肅兵。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圍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又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捨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於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還,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挾帶著「赤壁之戰」勝利的聲勢,又在解夷陵之圍時,挫敗了曹仁,周瑜帶領數萬眾浩浩蕩蕩來攻江陵,可以說是士氣如虹。相形之下,曹軍接連遭遇挫折,想必處於委靡不振的狀態,所以曹仁為了使吳人奪氣,見周瑜大軍尚未列陣集結,只有數千人前鋒軍先到,於是招募三百壯士,由牛金率領沖向前突襲,但沒想到反被包圍。這時候曹仁看到子弟兵陷入困境,竟然爆發了小宇宙,帶著麾下親兵數十騎,來回沖入敵陣把他們救出,大振曹軍士氣。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複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歎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太祖益壯之,轉封安平亭侯。”

 

我個人看了上面這兩個事件,是覺得周瑜戰術和戰鬥的層次有點瑕疵。當然戰鬥的部分跟吳軍比曹軍不擅長陸戰有關係,因為後來「合肥之戰」曹軍也搞了類似的東西,吳軍一開始就被張遼和李典挫敗了士氣,導致大軍帶來也只能相望對峙,最後因為軍中有疾病,摸摸鼻子調頭回家。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複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複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

 

或許是士氣一消一漲的緣故,兩軍開始僵持不下,這時劉備早已經收服荊南四郡,開始做整備,廣納人才的動作。只是曹仁在南郡,對劉備而言始終也是一根芒刺,於是他向周瑜提出了「關羽絕北道」的建議,並派張飛做傭兵助一臂之力。不過我個人認為,張飛的一千兵馬實質意義並不大,所以這裡主要還是想製造一種像「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聲勢,先嚇嚇曹仁等,所以重點還是「關羽絕北道」。

 

《吳錄》曰:“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331-03   

「關羽絕北道」,關羽總共動員多少人其實並不清楚,雖然《吳錄》寫說「瑜以二千人益之」,但按照常理推斷,關羽不可能只帶這二千人,因為這樣關羽就像是個光桿司令,底下全部不是自己人,這樣有可能控制他們嗎?所以至少也要有數百人的本部兵馬,保守一點或許還跟二千人差不多。不過「關羽絕北道」的重點,反而不是關羽帶的兵,重點是關羽策反的南郡諸縣山谷蠻夷和土豪,按照《樂進傳》所言判斷,駐守襄陽的樂進都是在處理這些問題,所以沒有辦法下接應曹仁。至於屯江夏的文聘,因為和吳地接壤,所以也無法輕舉妄動。最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調更遠的汝南太守李通來,但還沒有打通北道,李通就先病死了。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後從征孫權,假進節。”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通道得病薨,時年四十二。” 

 

我個人認為,「關羽絕北道」在戰略上是很成功的,因為他確實讓江陵的曹仁形同孤軍。不過敝人之前拙文【歷史亂談】「關羽絕北道」太過誇耀了關羽的功勞,實際上「關羽絕北道」的成功,是有許多客觀因素所造成的。第一點,就是曹操在荊州立足不穩,又遭逢赤壁戰敗,所以舉州動盪不安,光是要掃蕩這些異動的蠻夷和土豪,就足夠讓荊州曹軍諸將一個頭兩個大,而且他們還要嚴防吳地的孫權。第二點,則是巢湖一帶,曹操和孫權有更大規模的合戰,其動員兵力更勝「南郡之戰」,就連樂進在「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以後,即使「南郡之戰」打得如火如荼,卻還是被曹操調來從征孫權,並在事後留屯合肥,就可知曹操確實比較輕忽江陵,而重視合肥。

 

《三國志武帝紀》:“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三國志樂進傳》:“後從征孫權,假進節。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

 

《三國志吳主傳》:“十四年,瑜、仁相守歲余,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也因為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的不允許,我個人認為「南郡之戰」中後期,曹軍就已經有棄守江陵的想法,只是要製造一些掃蕩南郡諸郡山谷蠻夷和土豪的時間,以及消耗孫吳軍力,避免他們能夠全力集中在巢湖一帶,所以曹仁能守多久就多久。因此從某些角度上看來,其實曹仁守江陵的結果,也是戰略的成功,因為最後孫劉聯軍並未把曹軍趕出長江以北,襄樊一帶暫時被曹軍掌控住。而另一方面,因為劉備勢力先收服了荊南四郡,後來又有「關羽絕北道」的貢獻,因此周瑜不得不割南岸地作為戰功分配,使得自己用意志力換來的部分南郡,變成了「前有狼,後有虎」的燙手山芋,所以我才會一直覺得,周瑜「南郡之戰」打得並不漂亮。

 

《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331-04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第六天喵魔 的頭像
    第六天喵魔

    喵魔的亂想魔境

    第六天喵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