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大盜 The Bling Ring》,改編自震驚全美的竊盜案;由《愛情不用翻譯》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執導,艾瑪華森、張凱蒂、伊瑟瑞爾布薩德、克萊兒茱莉安、泰莎法蜜嘉等主演;2014年上映的犯罪劇情片。
轉校生馬克(伊瑟瑞爾布薩德飾)在新學校裡備受孤立,偶然在校園他遇到了蕾貝卡(張凱蒂飾),兩人很快成為好友。想去紐約成為服裝設計師的蕾貝卡非常迷戀時尚名牌,某日突發奇想要去偷好萊塢明星的家,她請馬克從網路上查資料並且一同行竊,馬克一開始雖然感到害怕,但很快就樂在其中。隨後妮琪(艾瑪華森飾)、克蘿伊(克萊兒茱莉安飾)等人也跟著加入,就這樣幾個少男少女行竊了包括芭黎絲希爾頓、奧蘭多布魯、琳賽蘿涵等明星的居所,沉浸在紙醉金迷的虛榮和歡愉中不能自拔。
《星光大盜》是導演蘇菲亞柯波拉的第五部長片,是她看到了南茜喬賽爾斯於2010年3月2發表在《浮華世界》雜誌上的一篇專欄時所突發奇想,而故事本身是登上國際頭條的真實事件,我隱約地有那麼一點點印象,不過細節幾乎都記不得了。當然,這除了是因為時間流逝和地域拉遠的關係外,最主要就是如今這個世道什麼光怪陸離的現象都有,很多東西早已經是見怪不怪,就算是看到了也很難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畢竟大家都麻痺了!所以說到底,是這個社會有病了,包括你我也都被它感染了。
不過《星光大盜》拍得既不像電影,也不像紀錄片,很平庸的敍事方式,沒有什麼跌宕起伏,而流於表面的情節,只是將浮華現象加以放大,使得觀眾就好像在看新聞一樣,而且還是故意摻入報導者主觀意識的新聞。當然電影是從報導專欄衍生出來的,會出現這樣的感覺並不意外,而且再仔細想想,本片本來就是想要反應現在社會病態現象,而不是要說故事,尤其這又不是什麼值得好傳頌的故事。
基本上,《星光大盜》反諷的就是現今青少年,乃至於整個社會扭曲的價值觀,信奉物質至上,金錢第一,享樂為先,壓倒了所有的崇高,思緒也被功名利祿所蒙蔽,甚至是不擇手段,無視應有的道德規範,變成了一個「笑貧不笑娼」的時代。當然現實中金錢是用來衡量的一種東西,物質更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元素,即使話講得再漂亮、再好聽,我們始終無法跟它們做切割,但就算是如此,我們還是不能讓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迷失在金錢之中,因為這會讓我們損失其他更好的事物。
當然《星光大盜》也表現出人們對於成名的渴望,希望被大家當成超級巨星喜愛,可是絕大部分人又缺乏這種特質,於是乎用盡各種手段來成名,就像是現在有不少女生不惜選擇寬衣解帶來吸引眼球一樣。然而還更可笑的是,無論是醜聞、緋聞,還是腥羶色報導,這些都是普羅大眾津津樂道的奇聞,那些充滿正面功能或意義的新聞,大家反倒是不屑一顧,就像這幾天有兩位小模的裸照先後流出,到底有幾個人沒去google過的呢?這也以致於有些人不管是好名還是惡名,只要有人能注意到自己就好,開始為滿足虛榮心而盲目追逐。
故事中驅使這幾個少男少女鋌而走險的原動力,就是好萊塢大明星的光鮮亮麗,因為他們一舉一動皆是媒體追逐焦點,而這群年輕人在長期間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聽到許許多多的傳言,有真的、有假的,到了最後心裡難免也會癢癢的,於是盜竊這些名人豪宅,就成了他們接近好萊塢大明星的一個方法,甚至還成為了他們向同儕炫耀的資本。其實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很多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挑戰大家不敢做的事情,想成為別人眼中的明星,但卻不願去思考「我是誰」的問題,到最後似乎越想證明自己,就越陷入失去自我的窘境。
雖然《星光大盜》一直打著艾瑪華森的名號在宣傳,甚至開頭和結尾都在訪談她片中的角色,有刻意在凸顯她,但故事的主人公應該是海報五人中唯一的男生伊瑟瑞爾布薩德才對,因為故事有很多地方都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不過即使連同本片是他演出的第三部電影,但一來他的名氣不大,至少台灣人沒幾個有聽過,二來他的演技還有些生澀,所以觀眾絲毫感受不到任何情感渲染力。
至於其他四個女生,有兩個根本算是路人甲、路人乙的看板人物,所以不值一哂。只有挑大樑演出這個竊盜團體首腦的張凱蒂,以及扮演拜金女妮琪的艾瑪華森比較突出,不過兩人的表演僅流於表面,為了使壞而使壞,最後靠得還是她們標緻的臉蛋而已。
《星光大盜》其實捕捉到一個脆弱青春,充滿沮喪、不安又迷惘的青春,常常覺得自己的孤獨無處可以傾訴,最後只能無能為力地跟著其他人走,依靠物質來麻痺自己,好讓自己不要再去思索,試圖掩飾內心的空洞,但就是不願意誠實以對、認識自己,於是逐漸向下沉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