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4-01      

前言:分享敝人讀有關於三國書籍後的一些想法與心得。而「隨筆」,顧名思義就是篇幅短小,而且我會不定期更新的。

 

諸葛亮「署大司馬府事」VS法正「尚書令」

1734-02      

建安二十二年,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發兵北上攻打當時曹操佔領的漢中。戰事維持了兩年之後,曹操無奈班師回朝,劉備成功佔領漢中。接著在同年秋季,劉備進位大司馬、漢中王,並大封群臣諸將,其中在「漢中之戰」中奇畫策算的法正被任命爲尚書令、護軍將軍。至於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的諸葛亮,官職並未有所變動,只是隨著劉備從左將軍進位為大司馬,變成了署大司馬府事,於是就有人解讀為劉備當時對法正的信任超過了諸葛亮,甚至從尚書令一職研判法正掌控了大權。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雖然在東漢時期尚書令的品秩並不高,只有秩等千石,但按照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尚書臺從東漢開始,便逐漸成為朝政機構的核心,尚書令亦擴權為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所以如果只看其職權,確實很容易就會認為法正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問題是法正擔任的並非「漢王朝」的尚書令,而是「漢中王國」的尚書令,這之間的差別可就很大了。

 

首先我們得確認漢中王國的疆域有多大?根據〈先主傳〉紀載:「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只有漢中郡、巴郡、蜀郡、廣漢郡、犍為郡,那麼身為漢中王國屬官的法正,其政令再怎麼樣也不出這五郡。可是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自立為漢中王時,轄下所有領土可不只這五郡,還有關羽董督荊州事的南郡、宜都郡、武陵郡、零陵郡,庲降都督鄧方總管的朱提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牂柯郡,劉封和孟達奉命鎮守的東三郡(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以及梓潼、汶山、江陽、巴西......等郡,這些領土名義上仍是屬於漢王朝的,按制度漢中王是無權插手的,所以劉備都是以「掌邦政、統六師」的漢王朝大司馬一職來統轄,可見名義上代表中央的大司馬府,必然也節制地方的漢中王國。這也是為什麼,反而是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內幹機衡」的原因。

 

《三國志‧蜀書‧董和傳》:「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

 

註:「內幹」=在宮內主管。《後漢書·竇憲傳》:「憲以侍中,內幹機密,出宣誥命。李賢注:「幹,主也,或曰古“管”字也。

 

「機衡」=機要的官署或職位。《後漢書.郎顗傳》:「尚書職在機衡,宮禁嚴密。

 

其實諸葛亮當時是以軍師將軍這個漢官的身分署大司馬府事,所以名義上與劉備的大司馬是同僚,只是有上下級的關係。就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一種禮遇,曹操建立諸侯國魏國時,也曾經想對夏侯惇這樣做,只是夏侯惇堅持要做魏臣,不願意享「不臣之禮」。故同理可證,劉備最信任的其實還是諸葛亮。

 

《魏書》曰:「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

 

劉備「帝室之冑」的真偽?

1734-03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中,漢獻帝劉協按宗族世譜,認劉備為皇叔,世人自此皆稱其一聲「劉皇叔」。不過綜觀史料劉協從未認劉備為皇叔,而且如果依照《三國演義》所寫的世系來排,劉備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十一世孫,劉協則是第十七世孫,劉協的輩分反而大劉備五代,是劉備的高祖輩。

 

固然「劉皇叔」是小說虛構杜撰,但自從三國翻案風開始流行後,又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很多人不只反駁「劉皇叔」這個身分,甚至質疑起劉備的「帝室之冑」。

 

其實〈先主傳〉早就寫的很明白,劉備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而且不同於〈武帝紀〉前面寫個「曹參之後」,後面卻又寫個「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或者是〈孫破虜討逆傳〉在「孫武之後也」的前面加上「蓋」這個疑詞,陳壽對於劉備的身世幾乎相當篤定。這是因為當時中山劉氏一脈人丁興旺,枝葉繁盛,涿縣劉氏便是其中的分支,所以同宗子弟皆可為劉備證明,而且劉備祖父劉雄曾舉孝廉,也必然經過重重身家背景的調查考核,不是輕易便可以捏造。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鄭蘇年曰:「蓋孫武之後,乃疑詞,與《魏武紀》前云『曹參之後』,後云『莫能審其生出本末』者同一用意。」

 

劉咸炘曰:「○王云:蓋者,疑詞。○尚云:此與《魏武紀》同一傳疑,使先主世系難明,亦必曰『其先蓋中山靖王之後』矣。」

 

更何況,劉備漢室血統若是有假,或者無從查證,為何從未有政敵拿這點來大作文章呢?看魏明帝曹叡聽從高堂隆「魏為舜後」的說法時,身為臣下的蔣濟都馬上提出異議。再加上,張松當初勸說劉璋邀劉備入川時,也強調「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可見劉備「帝室之冑」在當時是被公認,毫無著力點可以讓人攻訐。

 

《三國志‧魏書‧蔣濟傳》:「遷太尉。初,侍中高堂隆論郊祀事,以魏為舜後,推舜配天。濟以為舜本姓媯,其苗曰田,非曹之先,著文以追詰隆。」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

arrow
arrow

    第六天喵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