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01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發明家,後人對於他的忠誠和智慧總是大肆讚揚。雖然近代翻案文常以陳壽評曰: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來強調諸葛亮軍事能力並不出眾,但這明顯是把陳壽評曰的前後但書皆刪去,斷章取義的結果。更遑論,陳壽雖然是《三國志》的作者,但三國歷史豈是由他創造的!陳壽的評曰再怎樣也只是一家之言,怎能輕易就把他當作聖旨呢?

 

不過本文不榖倒不是要針對諸葛亮軍事的部分,而是在於他治國中有關於民生經濟的層面。其實陳壽《三國志》對於諸葛亮治國的記載,大多是在於人事行政和政務法制等,這些屬於政治體制內的範疇,民生經濟也只有大方向的政策面,例如《後主傳》記載的「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以及《諸葛亮集》中〈為後帝伐魏詔〉記載的「勸分務穡,以阜民財」,大力主張推行務農,以利於經濟復甦。只是在細節上,《三國志》的記載卻很少,若是想要一窺究竟,我們就只能從其他類別的史籍中著手。

427-02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尤其是東部漢水(沔水)流域,非常適合以種桑麻、水稻為業。然而,務農首重水利,自秦國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以來,都江堰就成了四川農業的命脈,所以諸葛亮首設堰官,並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對都江堰進行管理,讓都江堰能夠經常保持高度的灌溉水平,左思《蜀都賦》更形容蜀中當時「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阪月川,於中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

 

《水經注.卷三十三.江水》引左思《蜀都賦》云:「西踰金堤者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而傳說中諸葛亮曾在南中永昌浚有大、小諸葛堰,在漢中增築山河堰,成都重築九里堤,但出處都是來自明、清時代的書,《三國志》、《華陽國志》、《水經注》皆不見,所以可信度並不高,只能僅供參考。

 

《一統志》:「大諸葛堰,小諸葛堰在金齒指揮使司城南一十五里,皆有灌溉之利。」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八.雲南六》:「大諸葛堰在城南十五里。其東有東岳堰及小諸葛堰,皆有灌溉之利。」

 

《一統志》:「蕭何始立為二堰,曹參落成之。諸葛亮軍駐漢中,踵跡增築,至宋複壞,吳玠、吳璘相繼修治,廣溉民田」。

 

《成都府志.山川》:「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他窪下,水勢易超。諸葛亮築九里堤捍之。」

 

然而,蜀漢畢竟只有一州之地,光靠務農來自給自足是不夠的,所以諸葛亮也積極拓展外貿,其中最大的貿易收益來源就是蜀錦,有大量蜀錦被魏吳所購,到了蜀漢滅亡時,府庫都還藏有「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王隱《蜀記》),就可以知道生產規模空前浩大。

 

《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丹陽記》曰:「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于蜀,而吳亦資西道。」

 

其次就是蜀鹽,早在先主定益州時就開始發展,並外銷有裨國用,而諸葛亮巧妙地利用天然氣,將產值大幅提高。

 

《三國志.蜀書.王連傳》:「及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轉在廣都,所居有績。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於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若呂乂、杜祺、劉干,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

 

《三國志.蜀書.呂乂傳》:「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南鄉劉幹等並為典曹都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曰:「臨邛有火井,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在縣南百里。昔時有竹木投之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后火轉盛勢,以盆著井,煮鹽得鹽。後以燭火投井中,即滅。迄今不復也。」

 

西晉蜀人李興《祭諸葛丞相文》:「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亦般模;神弩之功,亦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秘要!」

 

諸葛亮北伐曹魏,八年先後共五次,有幾次皆是因為糧盡而撤退,但問題關鍵是出在運輸補給,而非蜀中無糧,因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諸葛亮後來不是以木牛流馬運輸,就是改在漢中前線軍屯。但是不管如何,都絕非一些人所說的,因為連年北伐造成勞民傷財,光是從《諸葛亮傳》載「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以及袁子曰:小國賢才少,故欲其尊嚴也。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我們就可以知道,諸葛亮治蜀一直是國富民強。

427-03  

 

arrow
arrow

    第六天喵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