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01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更是從先秦便開始流傳的一句古訓。然而,若身處在戰禍之中,百姓往往流離失所,無法安心耕種,糧食短缺就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三國便是這樣一個紛亂不堪、征戰連年的時代,各國為了保障軍糧有力地供應,於是讓屯田躍上了歷史的舞臺,最有名的便是曹操在北方大興農耕,頒佈他的《置屯田令》。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元年)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魏書》曰:“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置屯田令〉說:「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屯田於秦代就有雛形,正式則是始於西漢,當時爲了防禦匈奴的侵擾,所以以強兵足食為目的,在前線屯田既可以節省遠道轉運糧食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又可以達到糧食和勞動人口的有效集中管理,是戰時的權宜之計。

455-02   

不過屯田終究是為了供應軍糧而起,所以興於戰爭,而終於和平。三分歸晉以後,到了晉武帝時期就廢除了「屯田制」,將民屯田還予農民,改實施「占田制」及「課田制」(可自行參閱《晉書‧食貨志》),百姓可以登記占有土地,不再像過去的屯田客只是農奴,常被半強迫性的遷移,必須遠離家園去拓荒,甚至還要服勞役。

 

《三國志.魏書‧袁渙傳》:“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

 

《三國志.魏書‧任峻傳》:“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給軍。是時歲饑旱,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三國志.魏書‧任峻傳》注引《魏武故事》:“後大軍糧乏,得東阿以繼,祗之功也。及破黃巾定許,得賊資業。當興立屯田,時議者皆言當計牛輸穀,佃科以定。施行後,祗白以為僦牛輸穀,大收不增穀,有水旱災除,大不便。反覆來說,孤猶以為當如故,大收不可複改易。祗猶執之,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議之。時故軍祭酒侯聲云:「科取官牛,為官田計。如祗議,於官便,於客不便。」聲懷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猶自信,據計畫還白,執分田之術。孤乃然之,使為屯田都尉,施設田業。其時歲則大收,後遂因此大田,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三國志.魏書‧國淵傳》:“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三國志.魏書‧鄭渾傳》:“天下未定,民皆剽輕,不念產殖;其生子無以相活,率皆不舉。渾所在奪其漁獵之具,課使耕桑,又兼開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後稍豐給,無不舉贍;所育男女,多以鄭為字。”

 

我們光從《三國志》魏書諸傳的記載看來,曹操大興「屯田制」只有最初幾年造成反彈動亂,但數年間就讓百姓大悅,倉廩皆滿,似乎真是德政,不過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基本上,【紀傳體】往往會隱過揚功,除非是某些普世觀感不佳的人物,要不然都是盡量把傳主完美化。試問《任峻傳》的「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以及《國淵傳》的「五年中倉廩豐實」若屬實,那官渡之戰為何曹操還會兵糧不足呢?結果反而是沒屯田的袁紹兵糧充足,這豈不是怪哉!由此可知上述記載充滿了水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太祖還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穀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複壁。”

 

而根據《袁渙傳》記載,袁渙曾勸說曹操不要強迫百姓重遷,曹操順從,於是百姓大悅。但實際上曹操重遷百姓未曾中斷過,而且依舊是強迫性的,像是建安十三年欲徙淮南民,導致十餘萬眾,皆逃到東吳去;建安二十年拔漢中民數萬戶,去充實關中,又徙隴西、天水、南安百姓去充實河北。這證明所謂的「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終究只是暫時一陣子罷了。

 

《三國志‧魏書‧蔣濟傳》:“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頗複疾疫。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抄。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露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其後與曹洪破吳蘭於下辯,又與夏侯淵宋建,別攻臨洮、狄道,平之。是時,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隴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動,擾擾不安,既假三郡人為將吏者休課,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太祖將拔漢中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太祖從其策,乃自到漢中引出諸軍,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至於曹操大興「屯田制」,百姓真的都大悅嗎?屯田客和百姓除了前面提到的相繼逃亡以外,後來甚至還爆發民變,像是屯田客呂並陳倉起義、侯音之亂等,所以顯然百姓大悅,我們也必須大打折扣。

 

《三國志‧魏書‧趙儼傳》:“屯田客呂並自稱將軍,聚黨據陳倉,儼複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

 

《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閒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455-03    

其實曹操的「屯田制」並非是在解放人民,屯田客依舊是農奴,只是過去是隸屬於地方土豪,現在則是被曹魏中央或親曹魏的世族把持而已,獲利者雖然換人,但被剝削的還是被剝削。

 

不過魏晉的「屯田制」稅賦負擔勉強還算合理,根據《晉書‧慕容皝載記》記載是「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甚至還有讓開始從事屯田的屯田客第一年免稅,第二年繳部份賦稅,第三年才開始繳納全部賦稅的配套措施。

 

《晉書‧食貨志》:「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與百姓,二年分稅,三年計賦稅以使之。」

 

既然稅賦負擔勉強還算合理,那麼屯田客、百姓為何還要逃亡,甚至是謀反呢?其一就是前面提過多次的,「屯田制」會半強迫性重遷百姓,其二便是勞役之苦,大大小小的國家建設都要屯田客、士民(士家制)去做,百姓在不堪負荷的情況下,於是紛紛起義。

 

《魏略》: “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

455-04   

曹操建安元年推行「屯田制」,建安二十五年病逝,前半段成效有限,死後「屯田制」又被後人搞臭,宗室、世家公然把官田、租牛及屯田客占為己用,所以七折八扣下來,真正上軌道可能也沒幾年。再加上「屯田制」原本就是一時之勢的權宜之計,而非萬世之利,如果拿這個來大書特書,想表現曹操大施仁政於民,那顯然是太可笑了!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宣王遂稱疾避爽。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有司望風,莫敢忤旨。”

 

儉、欽等表曰::「……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虛四表,欲擅強勢,以逞奸心,募取屯田,加其複賞,阻兵安忍,壞亂舊法。合聚諸籓王公以著鄴,欲悉誅之,一旦舉事廢主。天不長惡,使目腫不成,其罪十一也。」

455-05   

 

arrow
arrow

    第六天喵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